新闻中心


07

2024

-

01

抗战时期我军曾装备过的7款冲锋枪

来源:bob体彩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07 14:00:33


  冲锋枪自从诞生以来就成为最重要的单兵武器,不仅有着机枪一般的火力,还有着比步枪更轻的重量,在战场中成为短兵相接的利器。

  曾在抗战期间,虽然我军武器装备落后,但冲锋枪这种武器也曾引进过,只不过数量很少。

  那本期就来带广大军迷爱好者们了解一下,我军曾在抗战年代装备过的7款冲锋枪。

  M18冲锋枪由德国在1914年开始研发,1918年定型,并投入即将结束的一战战场使用,该枪在实战中的表现特别突出,无论是在堑壕还是巷战中,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,当时还曾被德国的“风暴突击队”所采用。

  MP18冲锋枪发射9x19毫米鲁格手枪弹,采用32发蜗牛型弹鼓供弹,最初这种弹鼓原本是为鲁格P08手枪设计的,每分钟理论射速500发,有效射程150米。

  但是由于该枪的拉机柄不可靠,还有供弹方式影响重心的缘故,进入20年代后德国又对其进行改进,研制出了MP28型冲锋枪,该型号与前者MP18的大体外形相似,但MP28有不少改进的地方,比如增加了快慢机装置,除了全自动射击外,还能调节单发点射模式,这样一来能精确射击节省弹药。

  MP28还精简了内部一些不必要的零件,使其结构变得更简单,也便于士兵维护保养,同时重量也得到了优化,除了这些,还对瞄具进行了简单修改,调节了尺寸和距离,供弹部分改为20发垂直弹匣,并将原本55度夹角的弹匣插槽,改为90度夹角,整体外形看起来更协调,也解决了重心不稳的问题。

  MP18/28冲锋枪当时除了德国使用外也曾向外出口,在20年代期间进入中国,鉴于该枪的火力压制能力还有可靠性,还曾对该枪进行仿制,但当年在中国它并不叫冲锋枪,而被称为”花机关”或者“手提机关枪”,在抗战期间MP18/28曾装备过我军的精锐部队。

  该枪有很多个名字,比如“汤姆逊”、“汤姆森”等,同时还有着“芝加哥打字机”和“芝加哥小提琴”等绰号。汤普森冲锋枪美国早在1919年就已经研制成功,定型后又衍生出M1921型、M1923型、M1927系列、M1928系列、M1型以及M1A1型等众多家族型号,尤其是安装弹鼓的汤普森最具有代表性。

  汤普森系列冲锋枪的多数型号都发射11.43x23(.45口径)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药,每分钟理论射速600~750发左右,有效射程200米,能够使用20发、30发弹匣供弹,或者50发、100发弹鼓供弹,该枪在射速和火力方面上毫不逊色。

  二战期间美军先是装备汤普森M1928系列,后来又开始装备经过简化的M1和M1A1型,汤普森M1系列在外观上发生了变化,取消了前面的木质握把,改为一个可将枪管底部包裹的护木,原本设计在机匣正上方的拉机柄改为右侧,枪口前端也进行了简化,供弹方面也不会再使用弹鼓,而改为30发标准弹匣,这种型号美军一直使用到50年代。

  汤普森系列冲锋枪早在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确定进入了中国,当时的主要型号是M1921型,人们都在实战中见识到了这种武器的威力,后来国内的各地方兵工厂开始对其仿制。

  当时汤普森冲锋枪在国内还有着“手提机关枪”、“十斤半”和“汤米枪”等绰号,在进入抗战阶段后,这种冲锋枪被我军少量装备(根本原因太贵,结构还复杂),后来进入40年代,入缅作战的远征军部队接收到了一部分纯美制的汤普森M1型。

  英国在二战之前始终没研发过冲锋枪,在二战爆发后完全以美制汤普森系列冲锋枪为主,但后来补给线被德军切断,所采购的冲锋枪和专用的11.43毫米弹药无法再进入英国,这就使得英国不得不自己研发冲锋枪,为了加快进程,缩减成本,于是在1941年就研制出了结构极为简易的司登冲锋枪。

  该枪全身通过金属组件冲压而成,内部仅有47个零件,没有握把,仅有一个简易枪托,弹匣布置在左侧,整支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在当时一支司登冲锋枪的造价仅不到10美元。

  司登冲锋枪发射9x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,使用32发垂直弹匣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550发,有效射程200米,该枪问世后开始大批量生产,除了英军采用外,还援助给其他同盟地区使用,同时还为英军突击队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研制了一种可安器的型号。

  司登在整个二战期间大约生产了375万支左右,并衍生出多种变形枪,在二战结束后仍有一部分司登冲锋枪在别的地方服役。

  在抗战时期我军虽然接收过盟军援助的司登冲锋枪,但那是在1942~1943年以后,并且主要装备给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使用,在抗战结束后才开始大量装备国军,而上图《亮剑》剧照中,楚云飞手持司登冲锋枪本来就是一个错误,因为无论是地点还是时间都是不符的。

  PPD冲锋枪由前苏联在30年代期间研制,也叫做“波波德”冲锋枪,第一种型号在1934年定型,也叫做PPD-34型冲锋枪,能够正常的使用25发弹匣或者71发弹鼓供弹,发射7.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能达到800发,有效射程150~200米。

  后来又在该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了PPD-40型,外观和之前的34型相差不多,但40型射速更快,每分钟理论射速能达到1000发左右。

  在该枪量产后装备苏联红军,但数量不多,当时PPD系列冲锋枪只生产了9万多支,后来在1941年被性能更优秀的波波沙-41型(PPSH-41)冲锋枪所取代。

  据记载,在抗战时期PPD-34型冲锋枪也被我军采用,但是由于该枪产量低,只引进了3000支。

  MP34原本是奥地利制造的一种冲锋枪,全名为斯泰尔MP34冲锋枪,在问世后发展出9x19毫米口径版本、9x23毫米口径版本、9×25毫米口径版本、7.65x21毫米口径版本和7.63x25毫米口径版本,除了奥地利自用外也向外出口。

  MP34采用32发垂直弹匣供弹,分钟理论射速500发左右,有效射程200米,全枪长度808毫米,重量4.4千克,枪口前端还可安装刺刀。

  在1938年后,德国吞并奥地利,MP34冲锋枪被德国军队、德国警察小范围使用,并由毛瑟工厂接手继续对该枪进行生产。

  MP34冲锋枪除了被德国采用外,也被出口到别的地方,在二战结束后,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国家仍在使用MP34冲锋枪。

  曾在30年代期间,我军也向德国引进了一部分毛瑟生产的MP34冲锋枪,发射的是9x19毫米手枪弹,但在抗战时期装备MP34的数量远不如M28冲锋枪多。

  该枪由德国埃尔马兵工厂在30年代初期研制,还分为7.63x25毫米口径版本、9x19毫米口径版本、9x23毫米口径版本多个型号,能够正常的使用10发、20发、32发弹匣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550发,有效射程100~150米左右。

  该枪还带有快慢机装置,战斗时能调节单发半自动点射或者全自动射击,在问世后,根据该枪原有基础,还衍生出了EMP-36型,但是从1931年到1938年埃尔玛EMP冲锋枪仅生产了一万多支,其中部分装备“德军党卫队”使用,其余出口到其他地区。

  据历史记载,埃尔玛EMP冲锋枪曾在30年代被我军引进,但是数量极少,在抗战期间更是非常罕见。

  UD M42是美国在二战前期生产的一种冲锋枪,原名为UD M41型,但是最终在1942年投产,所以被命名为UD M42型。

  UD M42最初的试验型号发射11.43毫米弹药,在正式投产后改为9毫米口径,但美军并没有采用,而是针对出口。

  该枪最大的特点是将两个20发弹匣焊接在一起,这样就拥有40发的弹容量,当第一个弹匣打完后,拔下翻转过来就可使用第二个弹匣继续射击。

  该型冲锋枪有效射程100~150米,每分钟理论射速700发,战斗时还可在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模式上切换。

  在抗战时期,这种冲锋枪也有少量进入我军服役,但数量极少,上图中的八路军战士手里拿的就是一支美制UD M42型冲锋枪。

  M3冲锋枪也叫做“盖得”冲锋枪,或者“黄油枪”、“注油枪”,发射与汤普森同样的11.43x23毫米弹药,每分钟理论射速仅450发,是当时美国研制的一种简易冲锋枪,为了能互补产量不足的汤普森冲锋枪。

  我们经常都能在各大抗战影视剧中看到M3冲锋枪,但那是错误的,而实际上这种冲锋枪在1942年研制,1943年才装备美军,因为它来到太迟,所以在抗战时期并没有被我军采用,而M3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方面才开始装备,像上图《亮剑》剧照中的“山本特工队”手持美制M3冲锋枪完全就是胡扯。

  那以上的内容就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到这里,如果本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的地方,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,想要知道更多武器装备内容,请记得关注,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。